课程建设方案
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段
教学及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建设背景
(一)学校基本情况介绍
扬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扬州特校”)创办于1947年,由最初的“聋哑联谊会附设补习班”数易校名,最终坐落于扬州市邗江区杨庙镇,聋、盲、自闭等各类残疾少年儿童为施教对象,集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职业中专)教育为一体的扬州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学校占地面积40多亩,建筑面积约2万四千平方米。目前学校有29个教学班,322名学生,70名在编教职员及数十名合同制教职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残疾人之家”、“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和“扬州市对外宣传采访基地”等称号。
(二)学校办学理念和宗旨
办学理念:
近年来,学校逐步确立了“扬长补短、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立足“每一个残疾孩子成人成才”的素质教育,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2008年学校近四十名聋盲孩子精彩亮相北京残奥会开幕式;2009年、2013年学校茉莉花艺术团获得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金、银、铜奖,并进京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为江苏争得了荣誉。近几年,中央电视台、上海世博会、广州亚残会和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上留下了扬州特教学生自信而又矫健的身影,涌现出吴晶、缪明安、谭伟海、李佳佳等享誉全国、残而有为的残疾人先进人物代表。
办学宗旨:
学校秉承“为聋盲孩子的未来幸福奠基”的办学宗旨,坚持“背着一个书包进来,怀揣一门技术出去”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成了省内特教学校中规模最大、专业种类最多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开设了服装裁剪、动漫设计、烹饪(白案、红案、西式面点)、玉器雕刻、刺绣、书画装裱、广告设计、雕版印刷、按摩推拿、器乐演奏等多个职教专业。职教专业门类之齐全,办学之规范受到了教育部、中残联,以及省市各级领导的褒奖,培养出来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学校师资力量及课程建设现状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70名专任教师中,中高级职称以上的有50人,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和职教名师有19人,数十人在省级以上及国际教学和职业竞赛中获得大奖,成为学校优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学校勤于探索、勇于实践,自2006年聋生对口高考班开班以来,高考录取率每年均达到100%,其中本科录取率平均达80%以上。2016年学校高考班17名毕业生有16名同学被本科录取,本科录取率达94%,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10年来有100多名聋生考进了长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著名的聋人高等教育学府,探索出一条高中教育新路径。
得球体育app义务教育段课程现状:特殊教育课程建设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相对落后,自建国以来,国家一共只发行过两套正式聋校教材,即1960年的人教版阅读识字课本和1990年的义务教育聋校教材,得球体育app自2006年开始摸索使用普通学校苏教版教材来代替聋校教材进行常规教学,进过十几年的实践,最终形成了一套具有得球体育app特色的教学课程,以苏教版一至六年级教材为蓝本,由任课教师充分的进行备课、调整、选题、教学,在义务教育段完成小学12册教材的学习。2016年,国家启动了聋校义务教育新教材的编写工作,2017、2018年起各科教材将逐渐开始使用,得球体育app也紧跟其上,在对应班级更新使用了新版聋校教材并在省内首先开发了配套课件以完善新教材的配套教学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原则
秉承“扬长补短、因材施教”的办学理念和“为聋盲孩子的未来幸福奠基”的办学宗旨,扬州特校的“适应课程”理念逐渐清晰:适应于家庭,适应于校园,适应于社会,适应于生活。适应是人际的平等交流,适应是文化的构建,适应是以自立、自强为前提,适应是快乐的、运动的,在程祥校长的指引下,学校制定了课程发展的“适应”蓝图:以平等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平台、以参与为手段、以共享为指导、以适应为最终目标,让每一个残疾孩子“背着一个书包进来,怀揣一门技术出去”,从而适应于生活。
三、课程建设总体目标
(一) 和谐课程建设的总目标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综合我们对国家教育方针、未来世界教育趋向和本地特殊教育具体情况的理解,拟定出本课程的教育目的:根据特殊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要,补偿缺陷、发展潜能,扬长补短、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会生活、会学习、会休闲、会工作,促进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适应与发展。在此教育目的的指引下,和谐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整合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通过“适应”的方式开发“适应”的教育学内容,构建“适应”的育人方式实现培养“适应”的人;
2.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校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3.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推进教育部关于特殊教育的相关要求,实现学生平等参与,资源共享,教师精神博爱、教育创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实践能力,生存之能及生活之德。
4. 教师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在掌握国家课程政策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要基础上参与课程改革。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以人为本、以校为本、以点带面、全面推动”的共识,实现“尊重生命尊严,创造生命价值”办学理念,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达成:“学校——建和谐的学校;学生——育有生命价值的劳动者;教师——塑反思型的教育者;班子——做有思想的领导者”,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二) 和谐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
依据“适应课程”的教育目的,我们将课程目标解读为“三个四”:
1.学校发展坚持“四发”,让扬州特校长处更长,特色更特,优势更优。
发现人的价值: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人应有的地位、作用与尊严。每一个人都有其应有的尊严,都力求获得其相应的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现代教育是尊重、展现人的本性,并促使人的本性的充分发展。
发掘人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提升教育的理念,形成全校学习的风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人的潜能被他人发掘、被自己发掘。这是师生始终追求的理想,也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
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个性,就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
发挥人的力量:人力即人的体力与心力。只有充分发挥人的力量,现代教育的目的及理想才能得以实现。
2.教师发展坚持“四能”,让扬州特校教师更有自豪感,成就感,幸福。
能讲:指能讲好课。讲好课是一个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要求。
能说:指能说一套教学理论。教师必须要用理论来支持自身的教学时才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能谋:指能谋划发展。作为一个现代教师要有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自己的发展作长远规划的能力。
能创新:指能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处于特殊教育最佳发展期的特校教师必须要有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才能在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头。
能讲确保我们有过硬的教育基本功,有优良的教学质量;能说确保我们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有过硬的科研能力;能谋确保我们工作的目的性,有长远的发展规划;能创新确保我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特殊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占得先机。
3.学生发展坚持“四会”,让扬州特校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更快乐。
会生活: “会生活”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与“生活着”不同, 它体现了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对文明幸福的追求, 是“乐生”的表现。因此,学生的“生活”被扬州特教人摆在重要的位置,“会生活”包括具有生活必备之能和生活必备之德等素质。
会学习: 人的现代性需终其一生不断追求完善, 仅靠在学校期间的教育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看似“会学习”相对于残疾孩子,特别是多重残疾的孩子目标过于理想化,不切合实际,但正是孩子自身的缺陷,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处处“碰壁”,如何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自身努力去习得、内化一些社会技能,树立平等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信心,需要我们的学生在日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相关的学习和训练,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会休闲: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人对残疾人有了更为充分的了解,这为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残疾人作为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有权利平等享受生活,会休闲不仅反映了人类的进步,还让残疾人在休闲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康复,从而更好地生活和学习,为参与社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会工作:成为基本胜任的生产者、劳动者和工作者, 达到照顾自我、“自食其力”,完成“ 谋生” 目的, 是残疾人立足于社会的首要目标,这也是得球体育app职业高中阶段的重要研究课题。
四、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
(一)课程结构
“适应课程”体系形成了以功能性学科课程为统领,以活动性综合课程及IEP整体结合的课程架构,注重课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分科与统整相结合、教育与康复相结合、扬长与补短相结合。
课程体系中,功能性学科课程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的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设置课程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如语文、数学、思品、体育、美术等;活动性综合活动课程指通过课程整合产生的融合教育活动如体育艺术活动、德育团队活动、以及社团课程等。“适应课程”体系主要强调在国家的基础要求上,学校能根据学生差异需求及具体情境等因素对课程进行调适,以达到最“适应”的教学效果,如个别化教育课程等。
(二)课程实施
附一:扬州特校课程计划表(聋部)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
品德与生活 | 2 | 2 | 2 | ||||||||
品德与社会 | 2 | 2 | 2 | ||||||||
思想品德 | 2 | 2 | 2 | ||||||||
历史与社会 | 历史 | 2 | 2 | 2 | |||||||
地理 | 2 | 2 | |||||||||
科学* | 科学 | 2 | 2 | 2 | |||||||
生物 | 2 | ||||||||||
物理 | |||||||||||
化学 | 2 | ||||||||||
语 文 (作文) | 8 | 8 | 8 | 7 | 7 | 7 | 7 | 7 | 7 | ||
数 学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
沟通与交往 | 3 | 3 | 3 | 3 | 3 | 3 | 1 | 1 | 1 | ||
外 语* | 2 | 2 | 2 | ||||||||
体育与健康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
艺 术 | 律动 | 2 | 2 | 2 | |||||||
美工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
劳 动 | 生活指导 | 1 | 1 | 1 | |||||||
劳动技术 | 1 | 1 | 1 | 1 | 1 | 1 | |||||
信息技术 | 2 | 2 | 2 | 2 | 2 | 2 | |||||
写字(书法)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班会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周总课时数 | 30 | 30 | 30 | 30 | 30 | 30 | 30 | 30 | 30 |
课程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 | |||
课
程
门
类 | 品德与生活 | 2 | 2 | 6.3 | |||||||||
品德与社会 | 2 | 2 | 2 | 2 | |||||||||
思想品德 | 2 | 2 | 2 | ||||||||||
历史与 社会* | 历史 | 2 | 2 | 2 | 3.5 | ||||||||
地理 | 2 | 2 | |||||||||||
科学 * | 科学 | 2 | 2 | 2 | 2 | 7.8 | |||||||
生物 | 2 | 2 | |||||||||||
物理 | 3 | 3 | |||||||||||
化学 | 4 | ||||||||||||
语 文 | 7 | 7 | 6 | 6 | 6 | 5 | 5 | 5 | 5 | 18.3 | |||
数 学 | 5 | 5 | 5 | 5 | 5 | 5 | 6 | 6 | 6 | 16.9 | |||
外 语 | 2 | 2 | 2 | 4 | 4 | 4 | 4 | 7.8 | |||||
体育与健康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6.3 | |||
艺术* | 美工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0.6 | ||
音乐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
康 复 | 综合康复 | 3 | 2 | 1 | 7.4 | ||||||||
定向行走 | 1 | 1 | 1 | 2 | 2 | 2 | |||||||
社会适应 | 1 | 1 | 1 | 1 | 1 | 1 | |||||||
信息技术应用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5.1 | |||
综合实践活动 | 1 | 2 | 2 | 3 | 3 | 3 | 2 | 1 | 1 | ||||
学校课程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
周总课数(节) | 28 | 28 | 30 | 32 | 32 | 33 | 33 | 34 | 34 | 284 |
附二:扬州特校IEP流程图
以国家课程设置作为参考,教务处在实际排课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如某班多重残疾学生较多,经研究确认语数课时不够,可从健康等课时中适当调节;高年级对口单招班经研究后确认物理课时不够,可从美术等课时中适当调节。
(三)教育组织形式
(1)集体授课与个别教学相结合。课程实施以集体教学为主,集体教学中注重分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对于集体教学中的明显差异,根据在“选择性课程”中抽离的方式,以教育支持的方式进行个别教学。
(2)分科与综合相结合。应根据班级学生能力现状,及学科领域特点进行契合,一般情况下,低学龄儿童综合教学相对较多,根据学生能力状况逐步建立学科教学的知识逻辑。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课程本身评价:主要指对《课程纲要》和课程主干内容的评价,包括课程目标是否与学校教育理念相符,课程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学生学业评价标准是否明确,评价方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
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对教师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作绩效评价和利用教学目标检核表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作出评价。
我们也采取了相关制度与政策进行一系列科学的评价。
扬州特特校教育科研平台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